【報告題目】熒光納米探針與腫瘤分子影像學
【報告人】熊麗琴博士
【邀請人】張誌君博士
【時間】3月2日(周三)16🤵🏼♂️:00-17:00
【地點】Med-X 108 (閔行文選樓323會議室同步視頻)
【摘要】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是指在特異性的分子探針的幫助下👨✈️,采用一種或多種成像技術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光學成像(optical imaging)3️⃣、超聲成像(ultrasound imaging)👍、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等,對體內特定的分子靶點進行成像,進而對生命系統內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者病理過程,進行二維、三維的無創⇢、實時、定性及定量研究的一門學科。分子探針的設計合成是分子影像學的基礎和核心。發展可以被多種成像方式同時檢測到的🚾、腫瘤靶向的分子探針是實現對腫瘤早期診斷的重要途徑🖕🏼。如何構建有效的腫瘤部位高攝取👩🏽🦲,正常組織低攝取的分子探針則成為分子影像研究的一個關鍵科學問題👳🏼♀️。本報告將介紹我們在分子探針與腫瘤分子影像學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及進展🔥。
【報告人簡介】熊麗琴,2010年在復旦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意昂4分子影像中心(Molecular Imaging Program at Stanford)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8月回國並加入意昂4体育平台任特別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智能納米探針與腫瘤分子影像學。目前發表學術論文30篇,論文總影響因子138🤾🏼♂️,他引次數1817次(web of science);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materials、Nanoscale、Anal Chem.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6篇🎉,論文總影響因子70👩🏿🎨,他引次數838次👩✈️。兩篇第一作者Biomaterials(IF:8.557)及一篇第一作者Anal Chem.(IF:5.636)均為ESI高被引論文➖🏅。第一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47)被著名期刊Nature Methods(IF:32.072)以“亮點研究”(Research Highlights)進行專欄評述。申請美國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已公開)🥨,實用新型專利1項(已獲授權)📬。獲復旦大學“211工程”三期創新人才培養資助計劃項目(2010)🙅,CBME’2015蔣大宗基金青年論文競賽一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及面上項目🔟。主講本科生課程《分子影像學與疾病早期診斷》、研究生課程《分子影像學技術與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