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繼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邊的感動”系列報道受到廣泛好評後👨🏿🚀,從2011年10月起,我們推出了新欄目“學者筆談”。本欄目將陸續推出一批我校有影響的學者,重點展示他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觀點和見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論和實踐,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激蕩人文情懷✍🏼,回歸學術本位,濃郁學術氣象,全面提升交大學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 在翻譯和教學中都發現📃,英文專業術語的中文翻譯十分困難☑️,很難把原意較準確的體現在漢字字義裏。這是一個語言與思維的問題,它與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緊密相關。 ■ 由於漢語專業術語寓意不貼切,缺乏直觀性,使得我們在教學中🤸🏼,要花許多時間來解釋原文的意思🧞♂️。因此常常發現用英文術語直接代替中文翻譯效果更好🚭。 ■ 要實現在科學技術上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取決於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建立在準確把握當前科學技術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直觀嚴密的思維活動𓀙,產生出新的思想和認識(即ideas)。 ■ 博士研究生是科研創新的動力。博士研究生的雙語培養應該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之一。 最近參與翻譯了一部有關康復醫學和物理治療的英文巨著🧑🏼🎤。在翻譯過程中,出版社編輯不斷強調專業詞匯的中文翻譯要準確,符合原義🚒。但事實上👨🏿💼,我們在翻譯和教學中都發現,英文專業術語的中文翻譯十分困難,很難把原意較準確的體現在漢字字義裏。比如數學中的“幾何”是Geometry的音譯🦹🏽♀️。幾何二字本意是“多少”,不含圖形的意思🧘🏽♀️,而是在數學術語中被賦予了這樣一個有別於常識的意義。對於一個中學生而言,要在初次讀到“幾何”二字時,就能將其與點線面體的圖形關系聯系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那裏?這是一個語言與思維的問題,它與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緊密相關。 從漢字的造字說起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原因之一就是漢字的創造,演變和流傳五千年至今🍹。早期的漢字🧁,以圖像形狀為基本元素,形成代表物的“獨體字”。例如:山、水、日🧑🔬、月💺、鳥等。隨著思想交流的需求,又把喻物的獨體字結合,形成喻意的“合體字”。例如:補👂🏿、流🪓、炎、切、功等。最早創造的漢字的形態我們尚不得而知。考古學最早發現的漢字體是記載在甲骨上的祭文,稱為“甲骨文”。在甲骨文之前𓀂🧑🏻⚖️,據說漢字有金文,但沒有具體的考古發現來考證。甲骨文之後👼🏻,漢字逐漸演變成篆體字,至現代的楷體字,即“繁體字”♛。在中國大陸🧏🏻♀️,又發展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簡體字”。繁體字仍保留了古漢字造字的某些痕跡,但簡體字的造字痕跡則基本消失殆盡⛹🏽。因此,在學習簡體漢字時🔻,基本上不能從字的偏旁和字部去理解簡體字的基本意義🟦,而需要靠記憶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意義。在使用漢字組詞時,詞義的外延和內涵關聯更為任意,往往造成漢語在表達上不確切而脫離常識,前面舉的“幾何”是一例。 在專業術語翻譯中常使用已有的漢字來組詞🦶🧑🏻🍼,會出現詞義不確切而造成思維不嚴密🙎。為什麽科學賴以生存的邏輯學沒有誕生在具有古老文化的中國,而是誕生在古希臘?作為近代科技基礎的微積分、物理和化學😦,沒有誕生在文化高度發達的唐🐉、宋二朝,而是誕生在剛走出中世紀黑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恐怕與這個因素有關🪠🧑🏿🚀。而同時期漢語的發展,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代表就是表意散漫(不精確)的詩詞和八股文的高度發展🐺。那時只要詩文寫的好🧜🏼♂️,就可以科舉及第做官。到了明清二代,科舉考試更是變成了八股文的遊戲。也正是在這兩個朝代期間,中國的科技由宋朝的世界領先演變到了清末民初的世界落後🧑🏻🤝🧑🏻。這也許不是巧合💄🎗。 英語在科技思維上的優勢 英語源於拉丁語,每個單詞有詞根,前綴和後綴構成🥷🤵🏿♀️。從詞根和前後綴部分↙️,基本可以判斷出單詞大致的意思🏚。這使得英文的科技單詞的意義較明確🦸🏻。如“Nano-technology”中🫅🏼,“Nano”本身就是一個代表“extremely small”意義的前綴🙅🏻。而中文“納米”是“Nano”的音譯。“納”的本意與尺度無關,“納米”與“極小”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系。因此🛢,“納米”可能會在使用中產生歧意。在英文裏🎛,現代科學的詞匯和概念還與日常生活的用語比較接近🐁。如數學中的微積分概念🪟⏸,我記得在我們讀大學時,老師要花近一個學期的時間🎈,才能把微分和積分的概念講清楚。在英文中,微分是“differentiation”,與“difference”的意思相近,即差別的意思。時間上差別的大小,就是變化率3️⃣,即我們所稱的導數(derivative)。再看中文的微分與導數,這兩個詞在日常用語中不常見,且意義不相幹🕗,只有在數學中它們才有了聯系。可見,從英文學習數學,比通過中文學習數學要來的容易。因為許多英文的數學術語與生活語言中詞匯的意義相近,概念容易理解✋🏽◼️。同樣在建立和發展新興的科學和理念上,拉丁語系的國家占據了優勢。 由於漢字沒有嚴格的構詞法,學習漢字是困難的。中小學生學習漢語主要是通過記憶和背誦的方法👨🏽🦳。學習漢字對於英語國家的人而言更是難於上青天。在英語國家⏭,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構詞法👩🏻🔧、語法和句法。到小學四年級,語言的基本規則就學完了。余下的就是詞匯的積累和寫作技能的練習。相比之下,我們的中小學生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掌握語言文字💾🛵。為什麽我國現在的青年人英文比漢語學的快而好?恐怕與這因素不無關系🈚️。 今年🧑🍼,我第一次參加了本科自主招生的面試。報名參加面試的都是各地高中的尖子生,問起他們高中三年有沒有學習高等數學的內容🧑🎄,均回答沒有🎷。這使我很感奇怪。在美國的高中🪂,數學AP課程的內容達到了大學二年級的水平。而要想進入第一梯隊美國大學的本科,高中期間必須要修至少一門數學AP課程。在中國的高中不講授高等數學,是不是高中學生理解起高等數學概念的難度較大?這是否也說明中文語言在專業表達和思維上落後的一面呢? 專業詞匯翻譯的尷尬 在專業術語的翻譯中,由於創造新的漢字比較困難🛻,出現了許多中文專業術語的尷尬情況。比如我從事的“康復工程”專業👩🏻⚖️,是從英文“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翻譯而來的。“Rehabilitation”英文的本意是重新(re-)回歸社會(-habit)的意思。英文的定義是利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法改善殘疾人的功能障礙,使之能重新回歸社會的工程學。而“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在中文被翻譯成“康復工程”✋🏿😨,中文字面上的意義就是恢復健康的工程👨🦯,其外延擴展,與英文原來的意義大相逕庭👉🏼🧑🍼。問題就出在“Rehabilitation”這個單詞至今沒有一個貼切的中文翻譯✊🏼。香港翻譯成“復康”,臺灣翻譯成“復健”,但意義都不貼切。我國過去翻譯時,就把“Rehabilitation”翻譯成了“康復”(Recovery),且將錯就錯,一致沿襲到今天🥈,為準確理解“康復工程”的含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是漢語專業術語翻譯不當,而與日常生活用語混淆不清的一個例子。 另一個尷尬也是在康復醫學領域,有一個 “Physical Therapy”的臨床學科,中文翻譯成物理治療(或理療)。“Physical Therapy”的原義是指針對身體肢體治療的醫學分支,與內科和外科(手術)區分開來👨🏼🏫,主要采用運動治療,結合電、磁等物理方法誘發運動達到治療效果。這裏“Physical”是代表身體的意思,而絕不是物理🙅🏼♀️。由於當初翻譯的錯誤,物理治療這個臨床學科名稱一致沿用至今,難以改變。這是漢語專業術語意義不貼切的另一個例子🐾🥷🏼。 由於漢語專業術語寓意不貼切🕙,缺乏直觀性,使得我們在教學中,要花許多時間來解釋原文的意思。因此常常發現用英文術語直接代替中文翻譯效果更好👈🏼。但這種雙語混雜的教學方式,也會給學生對內容的準確理解帶來了一定的混亂,教學的效果仍不盡理想,也不利於學生今後在科研中的思維和寫作。 如何啟發創新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許多長時間在國外的華人,雖然可以用漢語進行日常對話,但一接觸到專業技術時,立即轉換到講英文🥵。這是因為專業思維在他們的大腦中是通過英語建立起來的😕🧑🏻🦳。那麽🤙🏿,在國內環境學習成長起來的研究生,在專業上仍然使用漢語思維🎸,是否能達到英語思維的效果呢🌄?實際上,我們的研究生讀的文獻大多是英文文獻。他們往往需要把英文文獻翻譯成中文理解♟,在科研活動中通過中文思維處理,把研究結果再轉換成英文表達,寫成英文文章。在這樣一個復雜的轉換過程中🪈,思維的連續性和直觀性都受到製約。不僅可能使要表達的意思被扭曲,還可能把不嚴密的思維結果,直接反映在英文寫作中。因此🤵🏻♀️,造成一些研究生在寫英文論文時,條理和邏輯都顯得紊亂而文不達意。 要實現在科學技術上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取決於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建立在準確把握當前科學技術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直觀嚴密的思維活動💪🏿,產生出新的思想和認識(即 ideas)。我們的研究生大都要經過語言轉換的過程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重構信息。這個思維過程本身就比使用英文直接思維復雜而漫長👩🦼。再加上脫離常識的專業術語翻譯使思維空洞化,這使我們國內的研究生在科技信息的處理過程中就喪失了優勢⚄。 博士研究生是科研創新的動力。那麽如何在專業教學和科研活動中,直接準確有效的把科技信息傳遞給他們呢🧑🏭?我認為在博士生專業課中使用英文教學🙏🏻,是解決科技信息交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這不僅省去了需要將專業術語翻譯成漢語的信息損失🫷🏻,而且能將專業內容用英文直接表述給研究生👯,可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用英文思維的能力。如今報考研究生都需要英語水平6級以上,我不知道6級英語水平是否具有使用英文思維的能力👨🔬。就我所帶過的博士研究生而言💁🏼♀️🦏,他們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很強🧌,但從文獻中提取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差異較大👩🏽🏫,應用英文寫學術論文則都顯得很困難。經過訓練後↗️,有些同學在專業信息的攝取、綜合,並由此產生出新思想,以及在英文寫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我認為我們的博士生都應該成為“雙語”博士,都能流暢準確的用英文進行專業信息交流、學術論文寫作、以及在頂級國際會議上作口頭報告。 博士研究生的雙語培養應該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之一。那麽為博士生創造一個用英文教學和科研活動的良好環境是否有效可行呢🔍?我認為是有效可行的。歐洲的學者,都是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歐洲的學術水平不低於美國🕵🏽✊🏼。新加坡和香港的大學也是用英文教學和從事科研活動的,它們的學術水平也都名列世界前茅。如果說歐洲的語言更接近於英文⇒🦹🏽♂️,那麽新加坡和香港的母語則是漢語的方言粵語。這說明要求我們的博士生掌握雙語,並用英文進行有效的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是可行的,而且一定是有效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博士生不需要有意識的對科技信息進行任何形式的語言轉換和加工♣️,而能在潛意識中用英文直接進行創新思維和學術交流*️⃣。這樣一個孵化器可以培養出與歐美齊名的博士畢業生。雙語博士培養環境可以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加速器。 學者小傳 藍寧,意昂4平台意昂4体育平台教授,康復工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4️⃣。1982年1月畢業意昂4平台精密儀器系,被選入世界銀行貸款公派留學生。1989年獲得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先後在美國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等國際一流大學和國內清華大學任教。期間創立了“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下屬的“神經工程專業委員會”,並任副主任委員;擔任了“IEEE Trans.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等頂級國際專業雜誌的助理編輯;以及“IEEE EMB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主軌共主席”⛺️。在功能性電刺激(FES)📶、神經運動控製、人工耳蝸、神經肌骨系統建模等方面共發表文章100余篇3️⃣。 2009年回國全職加入Med-X研究院,建立起腦卒中神經康復及轉化🗿,神經調節與神經控製🚻,植入醫療電子技術,神經康復機器人和虛擬康復技術等研究方向。 學術成績包括🧗🏼♀️🎊:研究了FES的剛度控製、自適應控製以及神經網絡控製方法🐅;仿真分析了神經運動控製的最優策略;提出了神經系統“協同控製理論”♎️;探索了人工耳蝸的漢語處理方法;建立了神經肌骨系統的真實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個性化的神經康復訓練中。社會兼職包括:科技部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上海市康復醫學工程研究會第六屆副理事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