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是繼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之後🧚🏽♀️➡️,又一深刻影響人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技術。納米技術註重對介觀量級分子結構的分析和操縱🦏,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可實現對單個或數個生物活性分子的探測🧡、修飾👩🏽✈️、輸運和傳導等,從而完成對生理病理現象的精確觀察或調控。
納米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12月,以納米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研究為核心,構建重大疾病診治用功能納米平臺👇🏿💱,研究具有精密表微觀結構的納米功能/智能材料的可控製備、納米生物材料的表面分子設計🌽、修飾及其與生物分子及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納米控釋給藥系統📟、納米分子影像探針🚵🏿、等離激元納米材料🤙🏽、納米材料器件與分子組學、納米材料和生物醫用與組織工程材料研究等納米生物醫學前沿方向。
中心擁有先進的研究設備👩👧、一流的研究團隊和醫工交叉的研究環境☀️,與意昂4平台附屬醫院及國內外的學者緊密合作,並積極開展成果轉化,主要研究方向有:
1🩶、創新生物檢測技術
2👨🏻⚕️、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3、基因與免疫治療
4🦵🏼、分子影像探針
5、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
6、微流控芯片與創新生物檢測系統
代表性研究成果
Ø 生物磁性微球及分子診斷應用
實現高磁性物質含量🫏、粒徑均一的亞微米尺度磁性微球製備🧑🏽🎓,並已成功實現技術轉化🤱🏿,廣泛應用於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血液篩查及下一代分子測序等領域👨🏻🦱。該項技術已在影響我國及國際公共衛生的多個新發突發病毒性傳染病的防疫戰爭中獲得應用,亦是我國唯一連續四次被WHO推薦用於抗擊全球埃博拉、塞卡、MERS以及新冠疫情的官方采購產品。
Ø 基於納米組裝編碼微球的懸浮芯片技術
發展了新型多指標檢測平臺技術——基於納米熒光編碼技術的懸浮芯片多指標檢測系統🏊🏻♂️,並分別以核酸和蛋白為待測靶標分子實現多指標檢測的驗證🎋。該技術可控製備單反應300重以上的編碼微球🥴,在此基礎上聯合多重擴增方法☹️,成功實現多重腫瘤標誌物🫄🏿,多重呼吸道病毒🙅🏻♂️🧑🧑🧒🧒、多重細胞因子等聯檢🛍️。目前成果已實現產業化,基於該成果開發的首批檢測設備及試劑已完成臨床實驗,將在臨床得到應用推廣🫔。
Ø 前哨淋巴結拉曼顯影劑
新型縫隙增強拉曼探針,具有信號強、對比度高、光熱穩定性好、組織穿透深👨🏭、多模態成像🔁、生物安全性好🧃、經濟效益高等優勢。可實現比普通拉曼探針的拉曼增強性能提高3個數量級以上,從而實現比熒光成像的穿透深度提高1-2個數量級。精確定位前哨淋巴結,指導術中淋巴結清掃,避免不必要的大範圍手術🫰,提高手術精確性🔶🧑🏼🤝🧑🏼,減少術中及術後並發症,降低術後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Ø 微流控芯片單分子檢測平臺
小型化🧑🏿💼、高通量、單分子基因分析平臺,實現便攜、低成本、易操作、單分子靈敏度的快速精準定量分析,在腫瘤精準醫療👩🎨、細菌抗藥性檢測🌷、傳染疾病控製、食品安全及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進一步拓展在單細胞分析(幹細胞分化,細菌耐藥性,癌症病理及治療方法)和靶向測序樣本製備上的應用🌞。
代表性圖片
中心主任🧗:古宏晨
聯系人:徐宏
聯系電話:021-62933743
電子郵箱:xuhong@sjtu.edu.cn
中心網址:/Web/Show/356